
学在上大
我是陈卓,文学院2011级本科生,专业是汉语言文学。
我来自河南省泌阳县,毕业于一所普通的中学。我是城镇里的孩子,也是一名复读生。
但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通过高考来改变将来的生活。对于第二次高考,我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改变将来的生活。于是,在2011年的秋天,我来到上海大学,这个我将要离开但又会永远铭记于心的地方。
我将这三年来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体悟简单写下来,希望对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的你们认识和了解大学生活有些许帮助。
步入大学
第一次步入上海大学的校园是在一个明媚的上午,我和父母一起乘地铁来到上大的北门。看到“上海大学”这四个字的时候,我想我成功了,我来到了上海,来到了这所大学,这座城市就在我脚下。
第一次看到有这么多同学,和我差不多的面孔,对大学有些许的陌生和无知。看到这么多同学可以和我一起奋斗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心里都会有一种莫名的冲动。
第一次步入大学的课堂,感觉好神圣,这就是大学教师上课的地方。我想,如果我将来也能站到教室的讲台上,那该多好。而完成这个愿望所花的时间短的可怕,“自我介绍”,就圆了这个梦。
第一次在宿舍和来自各省的室友一起谈天说地,一起畅想未来种种,一起分享自己在大学里的所见所闻,一起回忆高考时艰辛和苦痛,并一起体会在一起生活的快乐。
第一次成功的演讲、第一次成功的主持以及第一次失败的表白……
在上大,我第一次认识到通识教育,认识到所学专业的可选择性,认识到我们不仅仅要学一门知识,而是通而识之。
在上大,在新生研讨课的课堂上,我们第一次和博士生导师等大牌教授进行交流。
众多的第一次让大学生活是那样的值得回味和珍惜,众多还未经历过的第一次也会热切地吸引着你们。
每个人的初体验是不同的,我仅仅只代表一小部分人,也许你们的初体验更丰富更精彩
学会生活
告别了中学的管束和家长的陪伴,我们会来到一个相对陌生的地方——大学。
如何生活倒成了一个首先面对的问题,因为大学生活的选择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上海大学独特的通识教育理念让我们在大学伊始就能学到不同的学科知识,通过通识教育我们更容易在专业的选择上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向,也弥补了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无知。
我曾是一名理科生,高考成绩刚刚压线的缘故被调剂至人文大类(上大有人文、理工和经管大类),但是正是这阴差阳错使我了解到,原来我真正的兴趣是在文学,于是我也渐渐向“文艺范儿”靠拢,现在我已经在专业分流后在文学院学习了两年。庆幸,当时还有第二次选择的机会,让我在大学中还能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
大一大二时的我,有时也迷茫,也彷徨。最初来到大学,随着对大学神圣感的渐渐消失,有时也会无所事事,浑浑噩噩。但只要明白学习才能最大程度的丰富自己的生活就重新步入正轨,现在的我俨然已经变成非学习不可的人。
大学对人的转变和改造恰恰在于此,好的大学并不仅仅能传授于你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你重新认识和选择的机会,通识教育恰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认识和了解自己。
学习是大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管是谁,学习与否,都必须与学习相关联,因为只有和学习相关联,才是大学生。不管有多少种对学习的看法,简单的也好,深刻的也罢,都是阐明一个真理:学习是人的第一要义。
说到学习就不得不提到上大的新生研讨课,这是面向大一学生们的一门基础课。课程种类繁多,涵盖文学、哲学、经济、政治、书法、法律以及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等几乎所有门类的知识,让我们在大一的时候就可以选择去上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新生研讨课不仅仅是课程比较丰富,而且老师都一般是博士生导师。这些老师都只给博士生上课,能给我们这些大学一年级的小朋友上课,想必也只有在上大能享受到如此待遇了。
我当时选的新生研讨课是《流动控制与飞行器》,给我们上课的是中科大的陈老师,陈老师尽量调动我们在资料和文献上面的动手搜集能力,课堂上我们分组讨论,老师也尽量配合我们的知识水平,用较简单的学术语言帮助我们理解。研讨课过后,虽然对飞行器的知识知识略知皮毛,但是动手能力和小组讨论的训练提高对我们今后的生活也有莫大益处。
此外,学校会提供很多的实习机会,这些实习可以帮助我们提前了解真正进入社会后的状态,帮助我们了解除了学习我们还有生活。
我在大一的暑期参与了支教活动。大二的暑期成为上海市“育苗选苗”计划中的一份子。我被分配到杨浦区江浦街道办事处,作为实习生跟着街道的老师处理日常生活的一些事情。炎炎夏日,每天要挤地铁上下班,街道平常的工作琐碎又辛苦。算是真正体会到上班之后的生活,而且在与街道老师的接触过程中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相处技巧,对于我们整体素质的提升也有帮助。
在学校里学习不仅限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的含义是极其广博的,自然也可以在生活中学习,只不过后者是在历练中渐进的丰富。
认识自己
“我是谁?”这种问题总是会在大一的时候被一些人提出来。我不喜欢回答这类问题,因为没有答案。但后来,我把这句话理解成:“你愿意做多数人还是少数人?”
何为少数人和多数人?我这里简单做一番解释:
少数人并不单单指数量上的“少”,更重要的是这种心理状态的稀缺。这种心理状态简单说来就是追求一种不平凡的生活,成为不一般的人。这种人在大学里是稀缺而又珍贵的。
多数人则是数量和心理状态都居于大多数的人,佛家语便是“芸芸众生”。这种人追求的是大众的利益,过得是大众的生活,也将成为大众的一员。
两种人都必须且应该存在,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意义所在。多数人是社会的主流,是我们社会前进的主要推动力;少数人并非都能凌驾于大众之上成为“伟人”,而是跟随内心所向。
他们的生活都是属于大学生活。我们在要在大学中,随着知识和阅历的积累加以区分,区分的另一面也是在区分并认识我们自己。
在大学,真正引导你做这些选择的是自己的心
你的心趋向于何种生活,你自然就会被带入其中。
一句话:“专心学习,认真对待生活。”
能够做到这句话的人想必大学生活将是最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