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创建日期 2013/12/30 晋兴雨   浏览次数   返回    
字号:   
 

——访文学院班导师杨锃

记者:许思源 徐月佈 来源:上海大学校报

他是学生眼中的好老师,他是留学日本神户大学的才俊,他是我校文学院社会学系讲师,他还有另一个特殊的“岗位”:2009 级文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班级导师。他,就是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杨锃(下图居中者)。

文学院根据大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立足于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启动了“班级导师”工作。为啥设班导师?用杨老师的话就是:“学生大二开始进行专业学习,通过一年的探索,他们也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的节奏,这时候就需要有人在专业上做些引领,帮助他们转换角色,而且社工专业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就更需要有专业导师了。”

在学风建设上,杨老师注重“授人以渔”,注重以思维带动意识。关于学风,杨老师借用了帕森斯的思想:一个集体的共同价值促使一种氛围的形成,从而决定个体的行为——学风首先来自于对集体共同价值的认同。所以,他每学期至少借助“知行社”的活动,组织三次读书会,指导学生阅读专业书籍。通过读书会,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研究方法和技能,给学生营造一种读书、思考的氛围。杨老师提倡以文本为主,探究作者的问题意识和作品的现实意义。例如《乡土中国》的作者费孝通为何要详 写中国乡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此书之于当今中国有何意义?总之,他讲究通过读书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究精神,逐步学会有效读书、有效学习。

在实践活动中,杨老师注重“授人以渔”。他说,“在信息爆炸资源爆棚、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时代里,老师是无法把完全确定的知识都教给学生的,学生应该尽量通过日常实践活动学会探究的方法,掌握专业知识并且勇于实践。”同时,杨老师很注 重和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每两周他都会和学生就实践活动进行交流,帮助同学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

生活上,杨老师对学生无微不至。学生李素萍说:“杨老师年轻、帅气,是个大好人。有一次我们在大场镇开展‘青春耀夕阳’活动,探访孤寡和空巢老人,为他们送去精神慰籍。事后得知杨老师家即在附近,于是就和老师开玩笑说下次要去他家蹭饭,结果他竟然一口答应,准备好吃的招待我们。”

在班级凝聚力工程建设上,杨老师也花了许多心思。每学期的首日教育,他都会通过各种专题组织学生或在教室茶话会畅聊,或围坐大草 坪谈笑风生;此外,还定期组织班级文体活动。如:知行社读书会,和学生交流思想;组织学生参观徐汇区天主教堂、土山湾博物馆,在寓教于乐中让学生去感受中西文化交融的魅力。

记者咨询杨老师,怎样的人适合社会工作、社工系学生就业状况如何?杨老师一一作了解答:“欲从事社工的学生需要热心、有理想,克服私人本为、树立社会眼光。有时候,读其它专业,也同样需要社工精神的。社会工作系的培养其实也是宽口径的,社会工作系的每一位老师都以最饱满的热情,满怀责任感,将精力倾注在每位学生身上,给同学们创造发展机会——这是作为老师的责任。”



官方微信号:上海大学本科招生
扫一扫关注
本科招生网

上海大学招生咨询电话
咨询热线:021-66134148
现场咨询地点: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上海大学A楼409室
咨询时间: 工作日08:30-16:30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