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通识课“法拉奇”授课教师陶建杰
无论是乐乎论坛上的好评如潮,还是堂堂课上的座无虚席,都展现了“《风云人物采访记》:法拉奇的智慧”这门课的超高人气。对于学生来说,“法拉奇”这门课可能意味着风趣幽默、旁征博引的课程内容就此开始,也可能意味着新闻世界的大门就此敞开。而对于该课程的主讲教师陶建杰来说,“法拉奇”这门课更像一个帮助学生普及新闻知识、传授新闻智慧的舞台。
精心准备 力争完美细节
陶建杰或许在人群中并不显眼,据他自我描述是“背一个单肩包就会被误认为是快递员”。然而一旦上了讲台,他对于新闻庖丁解牛般的细致讲解、幽默多变的授课风格便立刻征服听众,博得学生的好评。这当然离不开授课前,他在每个环节上的“斤斤计较”。
当初得知要接手“法拉奇”时,陶建杰的第一反应是诚惶诚恐、挑战太大。“由于这是一门新课,一切要从空白入手,无从参考,而且学生的新闻专业知识基本上是‘零起点’。如何让这门课兼顾知识普及和分流的兴趣引导就成为难点,这也是我理解的通识课和以往公选课最大的不同之处。”为了让通识课更好地扮演分流引路人的角色,也出于“要做就做到最好”的天性,他开始一张接一张地细心搜集图片、一页又一页地精心制作PPT。
准备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如何兼顾三个大类的学生需求?如何立体地塑造法拉奇其人?如何每次课总能吸引学生?这些问题接踵而至。“由于影视学院开设的通识课基本采用‘一本名著带动一门课程’的模式,法拉奇的采访定位于高端政治人物专访,如果全靠讲‘法拉奇’,要支撑起一门课20个课时,比较难”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陶老师感慨万千。在一番摸索之后,他决定“由基本定义出发、从新闻使命入手普及新闻知识,再辅以法拉奇与常人的采访技巧和写作方式的层层对比展现新闻智慧,最后通过解析法拉奇的采访案例,使法拉奇的形象更为丰满。”在案例的选择上,他更是费了一番心思。“精讲法拉奇采访邓小平和基辛格,对这两位风云人物的访谈不仅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法拉奇传奇的一生,也使课程内容与国际背景紧密结合,又能联系到中国,是学生们相对熟悉的背景,更富张力,正所谓‘法拉奇记录了时代,时代塑造了法拉奇’。”最后,他也不忘对法拉奇进行总结,以“法拉奇的傲慢与偏见”收尾,客观评价法拉奇其人其事。
如此精心布局,课程质量自然得到了保障。而点面结合、环环相扣的课程设计,使“法拉奇”在普及基础新闻知识的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法拉奇的新闻智慧,兼顾了各个层面学生的需求。
巧妙创新 塑造独特魅力
尽管对授课内容做了充分准备,面对150人的课堂,陶建杰仍会有一定的压力。问起在这么大的课堂里如何产生交流、保证课堂效率,他连呼三声:“太难了!”就拿点名来说,如果用传统方法点名150人,太浪费时间。于是,他就采用既少占课堂时间又能起到良好点名效果的留通讯地址、随堂作业、发放考卷等“创新”方式。
授课过程中,陶建杰凭借广博知识和丰富的阅历,不时抛出一些热门时评,如同一名出色的演员牢牢吸引了整场观众的注意。若单纯理解为引经据典是他的神来之笔那就大错特错了。“秋季学期中,很多学生说喜欢听一些我自己的经历或者当下的时事热点,于是在冬季学期的课程中,我刻意加强了这方面的比重。通过类似的微调,让学生对我的课更感兴趣。”陶建杰得意地与记者分享着他的“研究”成果,“之后我还渐渐发现,上课就像演出,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如果教师讲得好,学生上课的愉悦感就强,反馈积极,教师会更投入,课堂的气场和氛围就出来了。此外,课前‘暖场’很重要,每次上课前我都会从点评作业、回答学生问题等贴近学生的方式入手活跃气氛。这就像新闻一样,要有贴近性嘛。”灵活的上课方式背后,离不开他专业知识的积淀。
150人的规模对师生间的交流提出了很大挑战,不过这并难不倒既是新闻专业出身又是一个“邮件控”的他。考虑到课堂上学生来不及提问、不敢提问,他便与学生进行邮件交流。通过这种方式,陶建杰及时解答了学生们的各种困惑,并在课堂中以详细解答一些邮件中发现的共性问题,逐渐产生良性循环。在秋季学期课程结束后,有近20位学生通过邮件提出,能否针对自己的人物报道作品进行点评。为此,陶建杰联系有关部门,协调出一间教室,专门安排了三个小时的时间,为学生上了一堂“期末作业点评课”。“我其实很想给每个学生点评作业,一一点评,但时间和精力不允许,所以先从一些明确提出要求的学生开始吧。上大新生非常有灵气,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也给我带来许多启发,我非常欣赏他们。”如今,陶建杰依旧保持着每封邮件必回的习惯,最多每天回复近40份邮件,让他略感吃力,但他还是特意在课堂上说;“我非常乐意与你们保持交流,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
尽管已经把150人的班级带得风生水起,陶建杰还是对一些学生提出的“将班级一拆二授课”的设想表示赞同。“我现在很喜欢这门课,让我一周上两次甚至三次都是没有问题的。如果班小,教学效果会更好。”
公正给分 做最好的观众
在绩点成为大类学生选择专业的参考标准之一后,上大的学习氛围比以往浓郁了,通识课给分的标准更是成为学生们关注的重中之重。对于一些偏爱高分课程的学生,陶建杰明确了自己观点:学生爱绩点,取之有道。“选择了一门课就意味着你要付出相应的时间、精力。如果仅仅是为了绩点而非知识而去,未免太功利了一些。”
对于“法拉奇”的给分,陶建杰相当慎重。“学生也一样是演员,虽然无法直接看到他们背后付出的努力,但是他们的所有心血我都可以从期末作业中感觉到。只要他们有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因此,在他的评分中,每一分的得失都有其依据,“你们的分数我会核查好几遍,所以每位学生的算分过程我都很清楚。”也不乏有学生求情,他的态度非常坚决。一方面由于每一分都有其依据,另一方面也因为“每个学生要面临分流,随意修改分数有失公允”。这样的理由足以让任何一位学生心悦诚服。
对于班级的整体成绩,他更是力求在统计学意义上达到正态分布的标准。经过数次程序的检验,以期在给分方面做到尽可能的公正。他无愧为一名最负责的“观众”。
采访最后,陶建杰老师寄语大一学子:“实力就是自由。”大一学子即将面临的专业分流,绩点确实是参考标准之一,但自身的实力如何才真正是打开“自由”之门的关键所在。
【采访后记】
采访结束后,笔者从教务处了解到,在秋季学期上海大学学生反馈中,陶建杰老师在“喜欢的课程”、“满意的老师”、“最愿意推荐的课程”等问卷数据中排名前10名。日前,教务处一年级办也在陶老师授课班级作了调研,各项指标综合得分全优。笔者采访时,陶老师又欣然接受了学记团一名成员的请求,为她继续辅导新闻专业知识。通过对陶建杰老师的采访,笔者感受到,在通识教育改革的探索过程中,上大的教师在为引导学生出谋划策,上大的学生在为提升素质积极努力。通识教育改革后的上大俨然成为一个舞台,让每一位有志者在这里践行“自强不息”的上大精神。“实力就是自由”,愿改革后的上大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尽早实现钱校长提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