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影视学院王天平教授
记者:徐立人 陈慧君 来源:上海大学校报
日前,在上海图书馆大厅隆重举行了“上海市摄影家协会成立50周年回顾展览”暨《上海摄影史》首发、赠书仪式。而担任《上海摄影史》主编、主笔的正是我校影视学院广告系教授王天平。为此,本报记者专程采访了王天平教授。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王教授不仅细致而完整地讲述了这本书的诞生,还分享了编写过程中的汗水与收获。
难舍遗憾 再续经典
《上海摄影史》其实早已有之,在1992年王天平教授就担任了《上海摄影史》的常务主编,并将30万字的书稿出版,在学术界获得了很高的的评价。回溯92年的工作经历,王天平教授讲道:“《上海摄影史》缘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上海学’研究掀起的热潮,我作为上海大学青年教师代表,出于对摄影教学需要和对上海城市文化的兴趣,应邀出席了‘上海学’学术研讨会。”这次偶然的机会促成了上海大学文学院和上海市摄影家协会的历史、摄影专家合作,完成《上海摄影史》第一版,并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
然而谈到第一版《上海摄影史》时,王教授面露遗憾,由于当时的印刷技术不成熟,图像质量不高,同时能够搜集到的史料很有限,使得第一版以梳理摄影历史脉络和要点内容为主。王天平教授觉得书中的文献资料不够深入,所以多年来仍然坚持着上海摄影史方面的资料收集和整理。
新版《上海摄影史》自2009年开始,历时三年时间完成并出版,共58万字,收录照片668张,较全面地回顾了自1852—2011年来百余年上海摄影事业的发展轨迹。相较于1992年版,新版不仅在印刷质量、史料的精准、重要事件记录上力求完备,有不少内容还是首次考证发现,完善并深入了以往摄影史研究课题。
王教授告诉记者,据有关资料统计反映,目前有关中国摄影史的书籍主要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出版,新中国成立后还没有出版。而新编《上海摄影史》作为中国第一本省市级摄影史,对中国摄影历史的后续出版将成为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坚持不懈 精益求精
当记者问及重新编写《上海摄影史》的新感触时,王教授高兴地表示,随着信息化与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开放,资源的交换沟通越来越频繁,大量的照片资料和史料通过各种渠道涌现出来。这些资料也被纳入到新编《上海摄影史》的范围中。当然,完成一部几十万字的著作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帮助,自2009年至今,上海大学和上海市摄影家协会等领导大力支持王教授对《上海摄影史》进行重新编写,并集合历史、摄影、编辑等各方专家参与其中,为这本书出谋划策。
在编写新版《上海摄影史》的三年时间里,王天平教授几乎将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了该书的资料搜集和编写上,连周末也会和自己的学生一起整理文献资料。“差不多已经三年没有过寒暑假了吧。”王教授感慨道,“我甚至连女儿的硕士毕业典礼都没有来得及去。”尽管如此,当王教授拿起新出版的《上海摄影史》时,还是如数家珍般地向记者介绍,自豪与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在新编《上海摄影史》内容的编排上,王教授保证基本思路不变的同时,对进行章节和框架进行了新的设计。新书增加了几个章节,其中包括:“上海近现代广告摄影”,“活跃在上海各界的摄影系统”,“摄影教育和上海摄影文化探索”。其中,“活跃在上海各界的摄影系统”一章向读者介绍了近现代的工农兵、青少年、妇女、老年人等的摄影作品,不乏趣味性的文化展示可谓匠心。“上海摄影文化探索”则以论文的形式,载入了包括王教授在内的专家对摄影文化的思考,回顾摄影历史的同时,也为未来的摄影文化研究作出指导。
在与王教授的交流中,王教授一直提到“坚持不懈”这四个字,他说“要做好一件事,就要看准它,坚持不懈,把它做细做好。”凭借坚定的决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王教授自上世纪90年代就持续不断地搜集有关上海摄影历史的文献资料,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考证。他举例:“有不少亮点,比如上海最早的照相馆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以前没人考证,之前我搜集的资料也不全,不敢写进去。借这次机会,我花了大量时间查阅相关资料,终于在北华捷报上找到了照相馆刊登的广告,这才有了定论。”对学术的认真负责、对历史的不懈探索,成就了《上海摄影史》的华丽蜕变。
除了坚持以外,王教授为人非常谦虚,他强调合作在该书出版过程中的重要性。王教授回忆道,2009年上海市摄影家协会领导,获悉他不仅还在收集上海摄影史的各种资料,而且还发表了许多相关的学术成果时,便邀请他继续和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合作,双方共同来完成新编《上海摄影史》研究的出版工作。此项目也获得了上海市文联领导以及上海大学领导的支持。上海市文联和上海市摄影家协会组织编委会,先后四次召开相关专家会议落实编写计划,期间对新编《上海摄影史》的每一个章节都进行了讨论,对该书做了细致的修改、补充、减少等工作。在编写过程中,王教授还提到了上海摄影界专家的帮助,不少老摄影家主动提供了相关文献资料和摄影作品。不仅如此,王教授也邀请了年近80高龄的上海地方史专家蔡继福教授,与他合作撰写有关章节,蔡继福教授在出版1992年版《上海摄影史》时就与王教授合作过。
沉心学问 教学相长
《上海摄影史》在中国摄影史上可以说是极为珍贵的文献,那么它对上海城市文化的意义又体现在哪里?王教授这样回答,摄影是一个以图像的形式,客观表现城市发展和都市文化的形式,而在每一个不同的时期,都会有创意和图像的变化。当下,摄影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与人之间重要的交流手段。摄影,是城市发展的一种视觉文化手段,而城市发展需要摄影家来记录。短短数语,让记者体会到摄影本身的魅力和责任,也感受到王教授对于摄影的执着与思考。
就这一本凝聚了各方努力的摄影史,王教授语重心长地讲道,“我们不能忘记摄影的历史以及对摄影事业做出贡献的老一辈。现在中国摄影的理论研究还很不足,这也是很难产出优秀摄影作品的原因之一。”中国不缺少摄影师,却鲜有人醉心于摄影研究状况,让王教授多少有些痛心。他希望年轻一代中能有更多的人投入到摄影的理论研究队伍,沉下心来做学问,传承这一摄影研究。
作为一名教师,王教授也始终不忘回归教育本身。以这次他主编的《上海摄影史》来说,他认为,一个教师如果能够用自己编的书来教学生,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在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情况下传授前沿思想,那么教学会有更佳的效果。同时,王教授也指出,高校是一个很好的课堂,一方面,通过教研活动,教师能够更好地分析问题,并逐步深入问题的核心,从而使教学能够得到进步和完善;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成为动力。“像这次编写过程中,就得到了很多学生的帮助,他们和我一起翻阅大量文献,加快了写书进度。对他们而言,也是学习知识、学习研究方法的过程。”
就是这样一位谦虚严谨的教师,就是这样一位坚持理想、不断耕耘的学者,王天平教授的学术成果和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印在记者的脑海里,如王教授所说“看准它,坚持不懈”,在研究的道路上沉心学问,守得云开见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