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材料学院钟庆东教授
记者:殷黎娟 徐东雅 来源:上海大学校报
近日,由材料学院钟庆东教授领衔的“海洋工程用经济型抗震涂层棒材关键技术研发及规模化生产”在上海市科技奖项中获科技进步三等奖。记者就此专程采访了这位钻研于实验室、实践于生产线的“产学研结合”型教授,聆听获奖背后的故事。
一块企业生产中的“硬骨头”
我们都知道,海洋中的氯离子会给周围的建筑物带来极大的腐蚀性,然而目前国内生产的钢筋很少具有如此良好的耐腐蚀性;同时,由于地球地壳层的运动,强度不够的建筑材料也没有很好的抗震性。南通宝钢企业在生产中遇到了这些技术难题时,他们找到了致力于材料研究的钟庆东教授。钟庆东教授根据前期研究成果,慎重考虑后决定承担这个科研课题。
该技术项目中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防腐技术。因为防腐技术在均匀性和完整性上都有着很高的要求,一旦某个地方出现腐蚀,那么整块钢筋的防腐技术就是不过关的。钟庆东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使用了从2004年就开始研发的纳米技术,经过多次实验,成功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经过对项目难题各个环节的联合攻关和技术整合后,团队最终啃下了这块技术上的“硬骨头”——一种兼具防腐和抗震功能,同时又降低了材料经济成本的涂层棒材,解决了企业生产的燃眉之急。
从学科上来说,该项目涉及了材料化学、纳米复合专项和物理力学的知识,需要多个学院的合作。钟庆东教授表示:“感谢上海大学各级领导对科研的重视,学校研究条件和检测技术先进,在人力调配方面可以找科研处协调,基本能在材料学院解决的就在这里解决,不行的还可以去跨学院寻求专业的帮助。”从研究地点来说,该项目不仅需要在实验室进行测算、研发,更需要在生产线上实践生产,解决许多生产流水线上的问题。因此,经常需要技术人员两头跑。
一位“产学研结合”型的教授
钟庆东教授一路从本科读到博士,之后又成为宝钢第三批博士后。不但具备了充足的理论知识,更是熟悉工厂的生产流程。博士后期间,他在生产线上一待就是两三个月,主动与一线工人师傅打成一片,向他们学习生产线上的经验。这一经历使他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为本次技术项目研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应对生产线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实验室,他会尽量设想多种方案以减少规模化生产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每天在处理好教学工作之后,要马不停蹄地为项目研发开展试验工作。只要不出差,他每天必到实验室检查学生工作,每周固定抽出两小时,听取学生汇报,解决产学研和研究工作面临的实际困难。“我的任务就是在实验室提供技术服务支持,然后不断跑现场,解决生产线上的问题。”钟庆东教授眼含笑意,丝毫看不出身兼数职后的辛苦,相反,更多的是快乐和满足。
一群倾情奉献的“英雄”
一个团队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少了一枚螺丝钉都无法继续工作。钟庆东教授评价自己的团队“协作、努力、高效”,并谦称自己只是把每个环节连通,让这台团队机器无缝对接,使得每个环节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在团队里,有这样一群齐心合力的“幕后英雄”——从硕士生、博士生到生产线上的工人和企业里的核心技术人员,无不任劳任怨、尽心尽责。钟庆东教授感谢那些“无名英雄”,还特别提到南通宝钢企业副总。当时他的孩子正值高考,妻子也埋怨他为了工作不顾家庭,但他始终做了很多细致入微的工作,甚至放弃节假日,亲自到生产线上给工人们作施工技术指导。由于最后的主要完成人员名单中填报有限,钟庆东教授只能忍痛割“名”,许多技术人员的名字都没有报上去。钟庆东教授笑着说:“其实我也没什么好采访的,只是做我该做的而已。”一群不计名利、个人得失的人聚集在一起,以最大的专注和热情齐心经营一个科研梦,这正是团队获奖的原因之一。
面对未来的研究方向,钟庆东教授表示:“如今钢铁材料正面临转型,如何提高钢铁产品多功能化、强度韧度和装饰等附加值是科研的当务之急。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企业实际中去,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国家培养了我们,我们也要为国家作奉献。”这份执着踏实、默默奉献和无怨无悔的精神,将伴随着他和他的团队在科研之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