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故事刚刚开始

创建日期 2014/03/03 晋兴雨   浏览次数   返回    
字号:   
 

——访我校文化研究团队
学生记者 许思源 张涛 来源:上海大学校报
文化研究,作为新兴科学,发端于英国伯明翰大 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目前它是国际学术界最有活力和最富创造性的学术研究领域之一,也是一门独具批判性分析和促进性介入的学科,对推动社会发展、反思文化与思想具有重要作用。它于20世纪90年代被陆续介绍到国内,如今已成为当代文化批判的重要舞台。
目前,由我校王晓明教授领衔的文化研究团队所创立的中国大陆第一个文化研究的教学机构——上海大学文学院文化研究系,已悄然走过了八个年头。在校本部A楼5楼的文化研究团队办公室中,高悬的鲁迅民间剪纸图像俯视着整个办公室。一如鲁迅当年对中国社会的思考与呐喊,他们力图把握当代中国的支配性文化及其生产方式,以及它与中国“社会主义历史”的多样关系,进而为促进中国文化的良性转变,提供建设性的思路。
一个专业,磨砺十年创立
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在2001年10月创立;2002年,大陆最大规模的文化研究网站上线;2004年,成立了大陆第一个文化研究系;2007年,举办了大陆规模最大的亚洲文化研究双年会;2009年,性别与文化研究中心在文学院挂牌;2011年,文化研究硕士点、博士点设立……文化研究团队开拓了一个又一个全新的领域。但是,随着中心影响力的扩大,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如何开拓和保持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如何保持文化研究批判与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力?如何让文化研究在日益活跃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中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要解答这些问题,丰富的实践与广泛的学术交流必不可少。

为整合学术资源,扩大中国大陆文化研究的声音,文化研究团队自2001年以来,一个接一个地举办了众多有影响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其中,在2003年主办的当代东亚城市国际学术研讨会,就是一次有代表性的文化研究国际大会,来自韩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的学者,齐聚上海图书馆,探讨当代东亚城市与新的意识形态的关系。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文化研究系成立后,团队便积极筹备硕士点与博士点的申报。此后在中文系开设了文化研究方向的硕士与博士学位课程,并为上海社科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内有志于从事文化研究方向研究的硕士、博士生开设了跨校的文化研究联合课程。然而,申报硕士点和博士点之路,他们走了整整七年。“在申报学科时,一个学科必须要有它自己专门的、从其它学科的窗口望不见的研究对象,以及相应的分析理论和方法。但这显然与文化研究强调思想方法的原则冲突。”
为了能够既满足一个学科所必须的专门内容和文化研究的开放性,也避免学科倾向专业化,团队放弃了文化研究的学士学位课程,转而以选修课的形式替而代之。“我们鼓励学生在完整接受了某专业的系统知识训练后再来修读文化研究的课程”,在《文化研究的三道难题》中,王晓明教授规划着他的教学思想:“另外,即使是设立的课程也仅仅组成一个研究方向。这实际是将文化研究的入门课程设立为通识课程。”
同时,文化研究系设校外委员会和系务委员会,作为本系的决策机构。目前在文化研究系编制内的文化研究团队的成员只有四人,其他成员分别来自我校中文系、社会学院、影视学院、法学院,及上海各高校、科研机构,通过专业教师的广泛性来克服文化研究可能会遇到的专业化倾向。
课程设置与教学资源的精心配置仍然不能让团队满足,他们还尝试了推动文化研究跨越大学围墙进入广阔社会空间的途径,如开设“当代文化研究网”课程讨论区等,将课堂教学与网络参与相结合,以扩大其开放性。
一个团队,影响辐射各地
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每年都会以各种形式在各地主办、协办或参与由国内外多方加入的学术会议或论坛。如2009年在上海图书馆举办的“风险、金融与现代化:中欧高峰论坛”、2010年在仁川举办的“为了国际主义在东亚的重建”研讨会、2010年在上海大学举办的“中国与韩国:网络游戏文化的越界与挑战”研讨会和2011年在上海大学举行的“亚洲现代思想计划工作坊”等。这些论坛、工作坊或会议,大多与境外文化研究机构合办,如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牛津大学迁移、政策与社会研究中心、仁荷大学韩国学研究所、韩国首尔艺术大学文化与社会研究中心等。
在一系列的海内外交流活动过程中,文化研究团队已经与早稻田大学、香港大学、台湾交通大学、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等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并先后接待了十多名国外学者来中心从事为期三个月、半年或一年的访问。
十年来的对话也贡献了不菲的学术成果。这主要表现为“热风•研究坊”、“热风•论坛”、“热风•讲义与读本”、“热风•译丛”和“热风•当代观察”等在内的“热风书系”的出版。目前,该团队已出版了《当代东亚城市》、《鲁迅与竹内好》、《方法与个案》、《生活在后美国时代》、《中文世界的文化研究》等十多本图书,还出版了五辑以书代刊的《热风学术》。这些图书,走进了全国大大小小的书店,影响了大批读者。
另外,该团队还举办了系列城市论坛、面向广大市民的大型演讲活动,旨在以多样的形式推动文化研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如2010年6月19日,由当代文化研究网编写的《“城”长的烦恼》一书在陕西南路季风书园举行了新书发布会;2010年8月18日,在上海图书馆4楼多功能厅举行了面向市民的“这个城市会好吗”论坛,沈善增、顾骏、王晓明三位学者进行了对话,并与在场听众进行交流,就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发展所引发的种种现实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作为一门反思性学科,文化研究在拥有高端论坛的同时,也“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多样的形式推动了中国大陆文化研究的发展与传播。
一个期待,促进文化反思
“没有反思就没有创新学术思维,也就没有创新的动力和可能”,出于这样的认识,文化研究团队怀着共同的憧憬:早日在中国大陆确立具有大陆中土特质、直面日常生活感受的文化研究学科,更好地促进文化反思与建设。要实现这个愿望,王晓明教授归纳了必然会遇到的三道难题:文化研究与大学体制之间的磨合、文化研究与社会良性变革动力的联系、文化研究的中土特质的创建。
不仅是大局中的难题亟待解决,在实际的操作环节中,团队也一样会遇到许多障碍。比如2009年寒假,当代文化研究网曾被以营利为目的的版权代理公司恶意诉讼,团队成员春节期间仍坚守岗位,应对突发的困难,辛苦的努力换来的是最终胜诉;书籍出版方面,团队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如今,纸质书籍市场萎缩,学术类的书籍尤其乏人问津,团队需不断向出版社系统阐述出版文化研究系列书籍对于填补图书出版市场空白的重要意义,在友好合作与齐心协力下,“热风书系”才得以克服困难,与读者见面,并广受好评。
面临着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团队不言放弃,他们不断地解决难题,一点点地稳步前进。该团队的工作,没有寒暑假,大家都在加班加点、争分夺秒地为文化研究而忙碌,甚至大年初一,成员们拜年寒暄之后便立刻讨论起了工作事宜,而他们的办公室也往往成为办公楼最晚熄灯的办公室之一……
谈到文化研究团队有什么故事,成员们总是很谦虚地说“真的没有”,他们只是希望建设一门具有反思性、批评性、建设性的学科,通过开辟文化研究这一新领域来推动上大的学科发展。
“现在的我们,并没有故事,等到有一天,当国内外的学术界一提到文化研究就会想到上海大学时,我们才算有了故事吧。”也许,正如该团队成员之一的朱善杰老师在接受记者访谈结束时所说的这句话,属于上大文化研究的故事,刚刚开始……



官方微信号:上海大学本科招生
扫一扫关注
本科招生网

上海大学招生咨询电话
咨询热线:021-66134148
现场咨询地点: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上海大学A楼409室
咨询时间: 工作日08:30-16:30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