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璀璨“项链”闪亮魅力思政课

创建日期 2014/04/22    浏览次数   返回    
字号:   
 

——走近校教学成果特等奖“档案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团队
记者:归晓晨、王福兵     来源:上海大学校报      文章发表日期:2014-4-21
在2013年的上海大学校级教学成果奖评比中,由我校图书情报档案系档案学专业金波、潘玉民、丁华东、于英香、李岩5位教授学者共同完成的《档案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项目荣获特等奖。这项于2005年开始的教学改革项目,从提出设想,到完成建设,再到继续深入实践,至今已经历了9年多时间。如今,在这一模式指导下培养的档案学专业学生陆续走入社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展示上大学子独特的风采。

沿承教育教学改革传统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创新是专业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没有创新,专业人才培养就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谈及创新改革初衷,我校图书情报档案系主任金波教授说。
长期以来,我校档案学专业不断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坚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已成为一项专业传统。继2000年主持完成教育部“面向21世纪档案学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后,2004年,又主持完成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档案学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为适应当下社会环境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及档案学学科发展的前沿趋势。2005年,档案学专业再启《档案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项目,以“创新”为人才培养关键词,努力推动档案学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全面打造档案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在探索新环境下档案学人才培养规律与时代需求,先后发表《数字时代的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档案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理论探讨》、《对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等教研论文13篇,对档案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全面探讨。
在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专业探索构建起“以档案学专业主干课为核心,以公文写作与文书处理、信息技术应用与程序设计为两翼,以大类基础课程为平台,以选修课程为拓展”的新课程体系,新开设“档案与国家记忆”、“走进档案馆”、“信息与安全”、“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等新生研讨课、通识课程10余门,引导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推动专业人才培养向信息化、通识型方向转变。
站在学科高度和视野上,档案学专业更是不断提升专业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契合度。2007年《电子文件管理学》获“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2年再获“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8年“档案学导论”获上海市精品课程,2009年获国家精品课程;2012年“电子文件管理”获上海市精品课程;2009年,“档案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列入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使该成果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推进。
在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交流上,该专业不仅创办了“华东地区高校档案学论坛”,与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苏州大学等华东地区高校档案学专业交流人才培养和教学经验,共谋发展,也深化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日本筑波大学等国外高校同行交流,先后选派6位优秀青年教师出国访学,聘请国外专家开设国际化课程,提高学生对国际档案界及学科前沿的认知。
教学为基础,科研为先导推进课程改革和基础建设
教育实践,理论现行。想达到良好的改革目的,提高档案学专业教学水平,必须以成熟的理论研究与坚实的教学科研成果作为支撑。
档案学专业长期坚持“教学为基础,科研为先导”的发展理念,2005年始,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项,教育部、国家档案局等省部级项目16项,出版档案学学术著作八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在全国图情档界影响广泛。形成有利于学科发展的知识创新体系,“档案信息化”、“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档案与城市记忆”三个特色学科方向在全国产生一定的示范性和导向性效应。2012年,在全国学科评估中,我校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位居全国第九,上海第一。
在理论基础和科研经验指导下,档案学专业根据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对课程、教材和基础条件进行全面建设,提高课程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条件。
针对大类招生和社会发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更新调换了一批课程,将“档案复制技术”改为“影像复制技术”;将“电子政务概论”、“竞争情报学”等改为通识课程;新开“管理信息系统”、“多媒体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挖掘”、“档案网站设计与维护”、“信息社会学”、“档案学前沿”、“档案学论文写作”等课程。在课程设计上,突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除学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计算机技术”外,结合专业特点和发展趋势,每学期在专业基础课中至少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保持计算机课程的连续和深化;二是强调档案学专业教育教学中人文、管理与技术并重的理念;三是整合课程资源,实现图情档学科知识的融通。
同时,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专业培养平台,档案学专业积极加大实验教学中心、专业研究中心和网络资源建设力度,夯实学科发展基础。2008年,在继续建设“档案现代技术实验室”和“模拟数字档案馆实验室”的同时,整合学校档案馆、图书馆和图情档系实验教学资源,成立“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实验教学中心”,实现教、学、研相结合,形成实验教学资源集成的新机制。这个中心集成多方资源,不仅为学生提供专业实验教学,还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联动课内外,实现专业知识与课外实践学习的无缝对接。
加强实践锻炼与课外学习 全方面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依赖于实践,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更多地走出课堂,在课外学习更多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实现创新。成果实施期间,档案学专业与实践部门合作交流日益频繁,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内容不断丰富,“校局馆联合办学”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深化。
长期以来,专业已建立了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区县档案馆、企事业单位档案馆等25个实践教学基地。在成果实施期间,还新建安徽和县档案馆、上海商飞集团档案中心、浦东新区档案馆等7个教学科研考察点,确保学生短学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社会调查的有序开展,系统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为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意识,在推进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同时,还同步实施“档案学专业延伸课堂”项目,通过开展专业考察与社会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等一系列计划,将课堂内外有机衔接,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其中,在直研的情况下应征世博女兵的2006级本科生王萍荣立个人三等功;曾任上海世博会世博园长期岗志愿者、表现出色的2006级本科生顾倩倩受到《新闻晨报》专访;坚持参加公益支教志愿者服务活动的2010级学生刘怡被评为“感动上大”人物;2011级学生沈泾渭远赴非洲,提供国际志愿者服务。
2008年,档案学专业开展全员全程导师制,为每一位学生在大学四年内配备专业导师。所有专业教师(包括教授)担任本科生导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答疑、辅导和咨询,帮助学生规划人生、学业及生活,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及时的帮助。
依赖于各项措施的实施,我校档案学专业逐步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培养平台,从课内到课外,从书本知识到实践应用,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挖掘与塑造,毕业生的整体水平也获得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一致认可。2005年以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100%。
如今,档案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仍在继续,不断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服务社会。同时,也将继续努力推动档案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全面打造档案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向社会输送更多越来越优秀的上大人。



官方微信号:上海大学本科招生
扫一扫关注
本科招生网

上海大学招生咨询电话
咨询热线:021-66134148
现场咨询地点: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上海大学A楼409室
咨询时间: 工作日08:30-16:30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