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潘子慧 文章来源:上海大学校报 文章发表日期:2016-2-22
杨秀君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系访问学者,现任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东方讲坛”特聘讲师;主要开设课程有“心理素质训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学原理”等;已出版著作《心理素质训练》及译著《内向者优势》、《不完美也可以很快乐》等;新书《心理素质与人生———哈佛心理手记》于2016年1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将作为“心理素质训练”和“心理素质与人生”课程教材。
“我喜欢与学生互动”
杨秀君从任教开始就一直给本科生开设“心理素质训练”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了“心理学原理”课程。“我下学期开的‘心理素质训练’课有两个时间段,限制人数为100人,第一轮选课时选的学生分别有242和179人。可以看出心理学方面的课程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我也很高兴上这门课,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和学生有更多的心理方面交流。今年春季学期我将开设一门新的新生研讨课:‘心理素质与人生’。这门课已经通过教务处审核,但是由于我去哈佛访学,所以还没有正式开这门课。”
说到教学方法,杨秀君很有自己的见解和路数。“我很喜欢和学生有课上的互动。比如说‘心理素质训练’课程,第一次上课前,我都会提前分好小组,按照性别、年级和学院,尽量让每个小组有男生有女生,有不同年级,有文理专业也有艺术专业,让他们坐在一起。第二次课上,我会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让他们提前组织相应的小组活动并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因为学校不同学期会安排在不同的教室,所以在分组前我还要去上课教室看一下座位怎么分布,再分配小组。这样的话,我的课前工作量增加了,但是我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量大大增加了,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识教育与激励计划
对于学校的本科教育,杨秀君特别肯定了通识教育。她认为“这种通识教育模式不仅很有特色,也有助于在不同学科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理科生可以学习人文素养,文科生可以学习理工知识,这与我在哈佛看到的通识教育是一样的。”她认为,学校分三大类招生并在大一末分专业,有利于学生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并适合什么样的专业,以便学有所长。作为一名心理学教师,杨秀君觉得目前上大开设的心理学方面的课程还比较少,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谈到对骨干教师激励计划的看法,杨秀君频频点头:“作为一线教师,肯定是非常支持这个计划的。学院也很重视这个计划,比如计划要求教授上课,每学年授课课时不低于108课时,学院会议上也特别强调了本科教育的课时。其实学院的教授每学年课时都超过了这个标准,而且比规定的多得多。大家都很愿意去上课,教学相长嘛。再比如计划里的坐班答疑制度,答疑时间我会一直待在办公室,有学生来就答疑,没有的话就看看书。我待在办公室的时间是比较多的。我每次从家里来学校上课,都会先到办公室坐一坐,把备好的课再整理一遍。校内自习辅导则是在晚上,我一般安排在6点到8点,学生们有什么问题可以来找我,很方便的。”
“其实以前没有这个制度时,也会有很多学生来办公室找我或者给我发E-mail,咨询一些心理问题,还会跟我聊他们做的梦啊之类的,我会帮助他们分析然后进行开导。”还有对于教师上课要维持课堂秩序、保证学生出勤率这些要求,杨秀君认为,这些本来就是一名教师应该做到的。如果一名教师平时上课一开始就非常注意这些问题,那么就没什么难做到的,对教师本身也不是什么限制。
这就是杨秀君老师。她从1999年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开始该专业硕博连读,博士毕业后进入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任教,2006年开始担任硕士生导师,2013年3月被聘任为教授,是一位很年轻的教授。她也是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东方讲坛”的特聘讲师,不定期地会开办心理学方面讲座。由于将科研成果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令杨秀君的课赢得不少“学生粉丝”,科研上也有所促进。在她看来,面对本科生,用小切口说清大题目,以通俗简单的语言表述学科经典和前沿内容,也是对自己学术功底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