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大
招生信息
报考指南
院系专业
网上报名
考生问答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
毕业生家长求稳倾向更浓 对子女择业影响较深

创建日期 2015/12/21 王卫忠   浏览次数   返回    
字号:   
 

--2015年本市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上海市统计局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为了解本市高校应届毕业生家长对子女就业的看法,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采用问卷调查与座谈会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806名高校应届毕业生家长进行调查,样本情况见表1。

表1   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家长样本分布情况

类    别
人 数(人)
比   例(%)
合    计
806
100.0
按家庭情况分
 
 
 独生子女
668
 82.9
 非独生子女
138
 17.1
按户籍地分
 
 
 上海
630
        78.2
 非上海地区
176
        21.8
按家庭月收入分
 
 
 3000元以下
 97
 12.0
 3000-10000
506
 62.8
 10000-20000
143
 17.7
 20000元以上
 60
 7.5

二、求稳求实,家长较子女的就业选择更接近实际

1. 单位倾向:“体制内”工作是首选

调查显示,51.5%的受访家长希望子女进入机关事业单位,27.8%希望子女进入国有企业,14.6%希望子女进入外资企业,仅有2.2%希望子女进入私营企业。与同期对本市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调查结果相比,家长求稳倾向更浓--家长选择机关事业单位的比例比毕业生高18.2个百分点,选择外资企业的比例则低17.5个百分点(见图1)。

调查同时显示,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的家长更偏向子女走相同的职业道路,分别有64.6%、40.6%的受访家长希望子女进入同类单位就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私营企业工作的家长,仅有1.9%希望子女到同类性质单位就业。不难看出,家长对子女就业“求稳”心态较浓,机关事业单位仍是父母眼中子女的就业首选。

图1  家长及毕业生对单位性质的选择情况

2.考虑因素:最看重“薪酬和福利待遇”及“发展前景”

在“薪酬和福利待遇”、“解决户籍”、“工作地点”、“发展前景”、“与兴趣、性格相符”、“企业(单位)文化和工作氛围”6项因素中,薪酬和福利待遇始终是家长最看重的“硬条件”,有79.9%的受访家长认为此项因素最重要,同时,发展前景成为家长们最看重的“软条件”,有67.3%的受访家长认为此因素最重要。这一结果与同期对本市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毕业生和家长均最看重“薪酬和福利待遇”和“发展前景”(见图2)。

图2    家长及毕业生认为择业时最重要的因素

3.能力条件:家长更加强调学生自身实力

对于子女毕业后如何找到理想的工作,59.4%的受访家长认为“专业背景”最重要,44.7%认为是“有工作或实习经历”,41.8%认为是“对收入、待遇等要求合理”,38.3%认为是“具备相关资格证书”。与同期对应届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结果相比,家长与毕业生的选择排序基本一致,均最看重自身实力,但家长对于“专业背景”、“有工作或实习经历”和“具备相关资格证书”等自身能力因素更加强调,选择比重均高于毕业生(见图3)。同时,家长更为认同社会关系的作用,近三成家长认为拥有一定的社会关系最重要,比毕业生高出20个百分点。

图3  家长及毕业生认为找到心仪工作作用最大的因素

4.地域选择:家长的倾向相对多元化

调查显示,有71.2%的受访家长希望子女在上海就业,与同期对本市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调查结果相比,比重低于毕业生总体9个百分点。家长对就业地域的倾向相对多元化,14.4%的家长倾向于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6.1%倾向于江浙地区,2.7%倾向于其他地区,还有4.2%表示无所谓(见图4)。

图4  家长与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

5.薪酬预期:家长的期望值更接近实际

据调查数据加权计算得出,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薪资约为5100元,与同期对本市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调查结果相比,家长期望薪资比毕业生低约700元,比毕业生实际签约薪资高约300元,更接近实际水平。部分家长在座谈会上坦言,家长对子女的第一份工作关键在于融入社会、积累经验和提升个人能力,而不是薪酬待遇水平。

6.政策反应:半数家长支持政策

调查显示,50%的受访家长表示支持子女参与“下基层”或“西部计划”等促进就业政策,21.7%明确表示不愿意,19.4%表示实在无法就业时再考虑,8.9%表示不清楚。走访座谈中了解到,表示支持的家长主要是考虑到毕业生服务期满后,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硕士研究生等能享受一定的政策优惠;而不支持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服务地区位置偏远、条件艰苦、待遇较低,在实际操作中经常遭遇专业不对口、服务期满找不到工作等困难。

三、舐犊情深,家长对子女择业影响较深

1.逾七成家长认为子女择业应充分考虑父母的意见

问及“子女择业时,您认为应该充分考虑哪些方面的意见(限选三项)”,95%认为是子女本人的意见,72.3%认为是父母的意见,35.7%认为是学校老师的意见。选择“最重要的意见”时,87.3%认为是子女本人的决定,7.3%认为是父母的意见,2.9%认为是学校老师的意见。虽然大部分家长表示尊重子女本人意愿,但事实上家长对于子女择业的影响不容小觑。走访座谈中了解到,一部分家长不愿放手,过度干预子女的就业决策,家长陪子女去招聘会和人才市场投简历、替子女与用人单位面谈等现象并非个案;另一方面一部分毕业生就业不主动,等着家长、老师为其安排。

2.若子女提出暂不就业,六成受访家长表示支持

调查显示,部分应届毕业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打算在家休息或者外出游学一段时间。对于这种想法,有55.6%的受访家长表示若理由充分会支持,5.1%的受访家长表示很支持。

3.近七成家长愿意继续给予经济支持

有68.1%的受访家长在子女毕业后会继续给予经济支持。主要原因是从子女的长远发展考虑,希望帮助子女减轻从求学到就业的过渡期压力,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37.1%);家里经济条件允许子女生活得轻松点(34%);子女收入无法维持自己的生活开销(22.9%)。而有31.8%的受访家长表示不会给予支持,其主要原因是子女步入社会后应该自立(87.9%)。

四、几点建议

1.因材施教,注重让子女根据个人禀赋选择职业

对于家长而言,半数家长都希望子女进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事实上,根据同期对应届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仅11.6%的受访毕业生签约机关或事业单位;家长希望子女签约私营企业的比例仅为2.2%,而事实上36.5%的受访毕业生签约的是私营企业。家长对于子女择业的出发点,一是考虑稳定,二是以自己所处的经济地位和所从事的职业为参照,而忽略了子女才是就业当事人,家长应该尊重子女自己的想法,注重让子女根据他们的性格、特长、专业等个人禀赋去选择职业。

2.做“领路人”,以社会经验为子女提供指导

同期对应届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第一份工作的签约薪酬、签约行业、签约单位性质均与理想差距较大,部分毕业生择业过于理想化的同时存在较多困惑。而家长作为过来人,经过社会的磨砺,对于现实的看法更为理性和务实。建议家长应该为子女做好“领路人”的角色,以丰富的社会经验为子女提供指导,同时为子女的就业压力给予较多的关心,帮助子女顺利度过“从象牙塔迈入社会”的这一关键过渡期。

3.学会适度放手,有意识地培养子女的独立性

同期对应届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留沪和返乡是毕业生最为集中的地域选择,不论是留沪或是返乡,分别有32.8%和43.6%是因为家庭原因,而问及“选择就业单位和就业地时,会充分考虑哪些方面的意见(限选3项)”,有73.4%的受访毕业生选择“父母的意见”。子女在高校毕业时均已成年,有责任和能力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将来打算。而调研中,家长对于子女择业就业越俎代庖、干涉过多的情况并不罕见。建议家长们要学会适度放手,有意识地培养子女的独立性,避免因为家长为子女打算和干预太多而出现更多“啃老族”。



官方微信号:上海大学本科招生
扫一扫关注
本科招生网

上海大学招生咨询电话
咨询热线:021-66134148
现场咨询地点: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上海大学A楼409室
咨询时间: 工作日08:30-16:30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