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本市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之二
上海市统计局
据统计,2015年上海高校毕业生有17.7万人,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就业创业工作形势仍然复杂严峻。近期,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连续第五年对应届毕业生择业意向开展调查。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座谈会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对象涉及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等16所高校的2071名应届毕业生。受访毕业生中,专科(高职)、本科、研究生(包括硕士、博士生)比例分别约为29.1%、59.5%、11.4%,上海以外地区生源占四成。样本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2015年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调查样本分布情况
类 别
|
人 数(人)
|
比 例(%)
|
合 计
|
2071
|
100.0
|
按学历分
|
|
|
大专
|
602
|
29.1
|
本科
|
1233
|
59.5
|
研究生
|
236
|
11.4
|
按性别分
|
|
|
男性
|
986
|
47.6
|
女性
|
1085
|
52.4
|
按生源类型分
|
|
|
上海
|
1233
|
59.5
|
上海以外地区
|
838
|
40.5
|
按专业分
|
|
|
文科类
|
1148
|
55.4
|
理工类
|
760
|
36.7
|
其他
|
163
|
7.9
|
按学校类型分
|
|
|
重点大学
|
615
|
29.7
|
一般大学
|
915
|
44.2
|
大专类院校
|
541
|
26.1
|
注:1.文科类包括哲学类、经济类、法学类、教育学类、文学类、历史学类、管理学类、艺术类8个专业,理工类包括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4个专业,其他包括军事学类和其他专业。
2.重点大学指“985工程”或“211工程”大学,一般大学指除重点大学以外的高等学校。
一、充分准备、合理定位--择业更趋理性
1.在校期间为就业做了较充分准备
调查显示,受访毕业生中毕业前1年开始为毕业后出路做准备的占63%,刚入学就开始做准备的占11.8%,毕业前2年开始做准备的占11.2%,基本没有准备的占14%。有86.5%的受访毕业生参加过社会活动,有84.1%有工作或实习经历,有67.7%参加过就业指导,有26.4%参加过注册会计师、律师、教师等证书考试。调查同时显示,充分准备是帮助毕业生顺利落实去向的重要因素。有准备的受访毕业生中64.6%已有去向,高于无准备者10.5个百分点;有过工作或实习经历的受访毕业生中66.2%已有去向,高于无经历者8.6个百分点;参加过社会活动的受访毕业生中63.5%已有去向,比未参加过社会活动的高2.3个百分点。此外,有72.7%的受访毕业生表示参加就业指导、笔面试技巧培训等为择业就业带来帮助。
2.选择政府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持续降温
政府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收入和就业稳定,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仍是择业首选,调查中有33.3%的受访毕业生择业首选政府机关或行政事业单位,其次为“外资企业”(32.1%)、“国有企业”(22.8%)和“私营企业”(9.5%),但与2013年、2014年对比的调查结果显示,择业方向出现转变,“公务员热”继续降温,比2013年、2014年分别下降3.2个、0.7个百分点。外企继续受青睐,2015年选择外资企业的比重达到32.1%,与选择机关事业单位比重几乎持平,比2013年、2014年分别上升5.6个、1.4个百分点。高校毕业生虽对私营企业依旧缺乏热情,但较2013年、2014年比重分别上升3.3个、2个百分点(见图1)。自身发展前景、用工权益保障和收入稳定性,仍是阻碍大毕业生走进私营企业的三大顾虑。
图1 近三年受访毕业生就业单位首选比例
不同群体毕业生择业方向显现较大差异。从性别看,38.8%的女生倾向于政府机关或行政事业单位,高于男生11.7个百分点;28.8%的男生倾向于国有企业,高于女生11.5个百分点。从学校类型看,39.2%的重点大学倾向选择外资企业,高出平均值7.1个百分点。
3.“薪酬和福利待遇”是高校毕业生最看重的“硬条件”
对于择业时考虑最多的因素(限选3项),在“薪酬和福利待遇”、“解决户籍”、“工作地点”、“发展前景”、“与兴趣、性格相符”、“企业(单位)文化和工作氛围”、“企业(单位)性质与规模”7项因素中,薪酬和福利待遇始终是受访毕业生择业最看重的“硬条件”,有77.4%的受访毕业生认为此项因素最重要。同时,发展前景成为毕业生们最看重的“软条件”,有58.5%的受访毕业生认为此因素最重要。毕业生综合考虑当前利益和长远发展,更加理性、务实(见图2)。
图2 择业因素的重要程度(限选3项)
择业因素的重要程度对比数据显示,不同择业倾向毕业生侧重的考虑因素有明显差异。倾向机关事业单位的毕业生有81.1%选择薪酬和福利待遇,倾向国有企业的毕业生有65.5%选择发展前景,倾向外资企业的毕业生有30%选择企业(单位)文化和工作氛围,倾向私营企业的毕业生有53.1%选择与兴趣、性格相符,以上比重均明显高于倾向其他类型单位的毕业生。此外,对于工作地点,上海生源毕业生较为看重(49.4%),高于非上海生源毕业生17.9个百分点;尚未找到工作的受访毕业生选择工作地点的比重(46%)也明显高于其他已落实去向的毕业生(39.8%)。
4.留沪和返乡成为毕业生最集中的地域选择
调查显示,有80.2%的受访者希望留沪工作。其中,非上海生源毕业生中,59.1%希望留沪,29.8%希望返乡,11.1%希望到其他城市。选择留沪工作的主要原因(限选3项)依次为:环境熟悉(60%)、工作机会多(58.1%)、家庭原因(32.8%)、喜欢上海(25%)、社会关系多(22.8%)、收入高(19.7%)等。选择返乡工作的主要原因(限选3项)依次为:环境熟悉(45.2%)、家庭原因(43.6%)、家乡情结(33%)、社会关系多(26.6%)、生活压力小(26.1%)、发展前景好(25%)。由此可见,毕业生无论是选择留沪还是返乡,环境熟悉和家庭原因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问及“选择就业单位和就业地时,会充分考虑哪些方面的意见(限选3项)”,有73.4%选择“父母的意见”,说明父母的想法对于毕业生就业择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期待较高、困惑不少--就业需更务实
1.现实与理想差距较大,近四成签约民营或私营企业
调查显示,与毕业生倾向机关事业单位和外资企业的择业预期不同,在已签约的近700名受访毕业生中,36.5%的签约单位为私营企业,29.4%为国有企业,19.1%为外资企业,11.6%为政府机关或行政事业单位,3.5%为其他(见图3),私营企业已经成为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力量。
图3 受访毕业生倾向和实际签约单位
2.实际签约薪酬和期望值相差逾千元
据已签约毕业生薪酬数据计算,今年本市应届毕业生实际签约的税前月薪平均约为4800元,比去年调查结果高400元左右。从学历看,专科(高职)平均税前月薪约为3500元,本科生5100元,研究生6800元。另一方面,据调查数据加权计算,今年应届毕业生期望的税前月薪平均为5800元,比去年调查结果高约500元。总体来看,毕业生期望薪酬与实际获得水平相差逾千元。
调查显示,71.7%的已签约受访毕业生对签约结果表示满意,对“工作稳定”、“工作地点”、“单位文化和工作氛围”、“单位性质”等方面满意度相对较高(见图4)。然而,对毕业生就职最看重的因素“薪酬和福利待遇”,满意度却相对较低,63.2%表示满意,32.3%表示一般,4.8%表示不满意。
图4 已签约受访毕业生对签约结果表示满意的比重
3.逾三分之一受访毕业生无清晰的职业目标
清晰的职业目标是毕业生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的重要激励因素,也是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条件。调查显示,65.2%的受访毕业生表示有清晰的职业目标,34.8%表示没有。有清晰职业目标的受访毕业生中有66.2%有去向,高于无目标者8.6个百分点。据调查数据加权计算,有清晰职业目标的受访毕业生签约税前月薪为4900元,高于无目标者约400元。
三、对应届毕业生求职就业的几点建议
1.首次就业未必终身职业,应立足当下、规划长远
择业是高校毕业生由学生转变为就业者的第一步,有调查显示,2010届大学生在毕业三年内有41%转换了岗位,有48%转换了行业。可见,应届毕业生毕业后第一份工作不一定是终身职业,首次求职很难一步到位、一劳永逸,建议应届毕业生要立足当下、长远规划,先就业再择业。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找准自身定位,寻找发展路径,往自己理想的行业和职位努力。
2.作有准备之战是缩小期待与现实差距的重要途径
调查显示,已签约的受访毕业生认为求职成功最关键的因素(限选3项)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专业背景(44.1%)、有工作或实习经历(41.8%)、对收入、待遇等要求合理(20.9%)(见图5)。在签约月薪为6000元以上的受访毕业生中,有50.6%、24.1%和20.5%认为是有工作或实习经历、笔面试技巧和在校期间的社会活动经历,分别较平均值高出8.8个、8个和7.7个百分点。可见,扎实的专业基础、较丰富的实践经历是毕业生顺利就业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就为毕业后的出路早做准备和规划,结合理想职业的实际需求而努力,打有准备之战,以缩小期望和现实的差距。
图5 已签约者认为求职成功最关键的因素(限选3项)
3.放开视野,为职业发展争取更多机会和可能
调查中,尚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未落实工作。分析原因,这部分毕业生除了准备不充分、自身硬性条件不够外,过分看重就业地域和行业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为此,建议毕业生不要固步自封,要放开视野,对就业的地域、行业作更广泛的选择,为自身的职业发展争取更多机会和可能。在政府支持、社会关心、家长费心等大环境下,自立自强、自主择业,克服等机会、靠父母等消极思想和依赖思维,以就业这个人生重大转折点为契机,真正实现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