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墨倾城——访“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获选者、美院水墨画家毛冬华

创建日期 2016/01/11 杨郁佳   浏览次数   返回    
字号:   
 

记者:王宁       文章来源:上海大学校报    文章发表日期:2016-01-11     
2014年12月,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评选揭晓,43名杰出青年文艺家入围“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我校美院水墨画家毛冬华作为美术界青年文艺家获选。作为上海文化艺术领域的综合性最高奖项,该奖设立于1991年,旨在表彰和奖励为促进和繁荣上海文学艺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与作品,奖项分为“上海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和“上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两大类。时隔十二年,“上海文学艺术奖”重启评选,还首次开创性地推出“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挑选了各个艺术门类具有出色才能和较大潜力的青年文艺家。这是上海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为这些青年文艺骨干量身定制发展计划,促进青年艺术家的长远发展的同时,也为年轻的艺术家树立目标和方向,起到榜样的作用。
制定“三年培养计划”,将压力变为动力
入围后,毛冬华写了一份三年个人发展规划。毛冬华说:“说实话,三年时间并不长,要想在这期间有一个明显的进步还是很有压力的,希望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会转变为动力。”最近的“青年·境界”邀请展就是毛冬华获选“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后与其他4位青年美术家的首次作品联展。“展览效果还不错,但之后在论坛上要对作品进行逐个点评,这时候就感受到了压力,计划中要在市级美术馆开个展,这也激励我不断创作。”毛冬华笑谈自己是B型血,抗压性较强,但同时也要克服钻研不够的弱点,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要不断给自己制定学术目标。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获“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的5人中,另一位现就职于腾讯公司的版画家廖扬也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毛冬华笑着说:“廖扬比我小12岁,我们都曾就读于上大美院附中,本科都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我是国画系,他是版画系。虽然他现在工作了,但也是上海大学培养的,也就相当于我们上海大学占据了两个名额。”
“接续传统,融合新质”,体现上海城市精神
毛冬华对她的创作主张概练成八个字:“接续传统,融合新质。”她解释道:“中国画发展到现在,需要现代型的转变。很多人学习了西方绘画中的语言,如构成、造型、空间意识等,但我认为这些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这些造型、构成里融入中国传统的笔墨以及笔墨的高度。”关于中国画现代型转变中面临的被西化问题,毛冬华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池塘中本来有声音动听的青蛙,有人放生大量外来的牛蛙进去,抢夺生存资源,使原本的青蛙无法存活,牛蛙占据池塘,叫声却难听,失去了自然美好的意境。近年来外来文化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出现这种情况是我们没有足够的审美和判断能力,没有筛选,全盘接受。在这点上我们可以学习相对转型成功的国家,看看他们对待外来文化如何选择性地学习、筛选。”谈到生活是艺术的来源和素材,毛冬华说,艺术源于生活,应当对周围的事物多一些留心和观察。除了描绘传统的山水风物,城市的感人景象自然也应成为我们描绘和表现的对象。”
毛冬华之前的作品对话比较多,如《重塑》。这件作品的创作灵感源于一次驾车路过外滩时,发现外滩12号也就是浦东发展银行的大圆顶因为维修而罩上了绿色的帷幔,远远地看过去,建筑边缘线就虚化了,与蓝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因为有着画家的敏感性,毛冬华将这瞬间的美感用手机记录下来。一周后她再过去看时,建筑的顶已经修好,再也找不出上次的那种感觉了。于是,毛冬华觉得应当将城市变化中的一瞬用自己的方法表达出来。”
《重塑》就在不断酝酿中创作出来,画中的建筑外滩12号和外滩13号以及浦东当时正在建造中的上海中心圆弧形的玻璃幕墙,形成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对话,同时也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重塑》不仅描绘了建筑本身的重塑、新旧的交叠,更象征着处于文化冲突中的我如何站在时代的基点认知传统、重塑经典的努力。她希望中国的绘画也像建筑一样,有一个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使中国画能够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
除了《重塑》,毛冬华还探讨过玻璃幕墙相关的题材,如2009年的作品《多云转晴》。毛冬华说:“玻璃幕墙中的上海,并非刻意于单纯的形式创新,而是为了探索笔墨之当代化与城市题材之笔墨化所作的实践。建筑是立体的,但是倒映在玻璃幕墙就展现出平面化的倾向,中国画就是平面化的,所以借助玻璃幕墙来使用中国水墨画技法来展现立体的建筑,从传统的建筑到现在不断建造的现代性建筑,都倒映其中,从而也体现城市发展的脉络。”
现在,毛冬华从对话的形式转到绘画的本体中来,也就是提高笔墨语言的丰富性,并使之成为一个有特点有难度有格调的水墨绘画语言体系。“近两年,我主要想用积墨的山水画方式展现外滩的1—33号22幢建筑。因为外滩建筑融合了中西优秀建筑特点,这正体现了上海海纳百川的特色。如外滩12号的浦东发展银行,是按照古罗马、古希腊的样式而造,其旁边的海关大楼就是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相结合的产物,这一排建筑,体现出建筑历史的文脉,彼此之间特点各不相同却又各具特色。我想以外滩系列作为载体,研究中国笔墨技法与建筑融合在一起的关系。”
毛冬华的创作素材还有苏州河,她将之形容为“上海的母亲河”,沿河的建筑有高大雄伟的现代豪华建筑,也有低矮简陋的棚户区,但无论什么样的形态,苏州河都以一位母亲的心态包容着这一切,见证着上海的变迁和成长。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她说有责任把上海的城市变迁用艺术方式呈现出来。苏州河的包容性与黄浦江外滩的开放性也正体现着上海独特的精神,这正是毛冬华的创新之处。
“展现自我,学得快乐”,严格与鼓励相结合
谈到教学,毛冬华说:“我上课与学生约法三章,要求学生准时到、不早退,不认真的作业重新完成。”毛冬华常对学生说:“我们不是一辆普通列车,我们是动车,是高铁,我们要把节奏、速度提上来,全身心投入到完成作业的状态中。”严格的同时,毛冬华更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当学生创作出作品时,她会鼓励学生说:“你的画已经有感觉了,再加把劲。”毛冬华也会尽己所能帮助学生。将学生的作品装裱起来,让学生有满足感和幸福感。她坚持一年举办至少一次大型学生作品展览。带学生走进自然去写生,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学得快乐。
毛冬华的教育理念离不开父亲的影响。父亲毛国伦先生16岁时就从大同中学被选拔到上海中国画院,跟随樊少云、程十发等大师学画。毛冬华年少时跟随父亲学画,父亲严格要求,单是打基础的书法欧阳询的《九成宫碑》就足足临了6年。暑假里一天写8小时,写得大汗淋漓。现在,毛冬华用严格要求与鼓励来教育女儿,女儿画画近10个年头,屡有作品获奖。2014年,祖孙三代合办了一次名为《40·70·00》画展,反响颇好。
现今,毛冬华正在完成外滩系列的22幅画,为展览做准备。单是外滩12号就要画6张。她说:“这是作为研究来画的,用不同的笔墨、不同的心境和不同的角度。现在,外滩12号我画了3张,还在继续努力中,争取能在个展中推出,让大家品评。”


官方微信号:上海大学本科招生
扫一扫关注
本科招生网

上海大学招生咨询电话
咨询热线:021-66134148
现场咨询地点: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上海大学A楼409室
咨询时间: 工作日08:30-16:30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